当 “天下大事” 走进思政课堂,15分钟能产生怎样的思想火花?马克思主义学院以 “大思政” 精品工程为引擎,创新推出 “15分钟天下新闻” 特色板块,让时政热点变身育人 “活教材”,奏响主旋律传播的最强音,在青年学子心中播撒信仰火种。
15分钟微课堂,激活思政 “一池春水”
在思政与公共基础理论课堂上,教师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,精心遴选兼具思想高度与时代温度的新闻素材。从 “嫦娥六号月背采样” 的航天奇迹,到家乡乡村振兴示范点的蝶变故事;从 “一带一路” 倡议十二周年的丰硕成果,到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创新实践,再到传统节日、文明礼仪、民俗文化…… 教师们将党的创新理论、国家重大战略部署,与鲜活案例深度融合,用 “小故事” 讲透 “大道理”。努力做到学生全覆盖。
“以前觉得政策理论离自己很远,现在通过新闻案例,我真切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就在身边!”有学生表示。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,让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提升 40%,不少班级表示将自发组织起课后时政讨论小组,思政课堂真正从 “单向灌输” 转变为 “双向奔赴”。
三级审核把关,筑牢意识形态阵地
为确保每一堂课都成为弘扬正能量的 “精品课”,学院构建 “教师自查 — 教研室初审 — 学院终审” 三级审核机制。在近期关于 “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” 的专题备课中,教研室围绕新闻案例选取、理论解读角度展开三轮研讨,最终从 20 余个备选素材中敲定 “"粽"要思政课” 等 8 个兼具代表性与感染力的案例。确保每一个知识点都精准传递主流价值,每一份课件都经得起思想淬炼。
深耕 “大思政” 沃土,培育时代新人
“未来我们将建立‘时政新闻案例库’,开发‘青年说新闻’学生宣讲模块,让更多青年成为主旋律的传播者。”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在教学研讨会上提出规划。下一步,学院将深化 “大思政” 精品工程建设,推动 “15 分钟天下新闻” 与实践教学、校园文化活动深度融合,打造 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,引导青年学子在触摸时代脉搏中坚定 “四个自信”,在感悟发展成就中厚植家国情怀,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能。